建筑史学刊 拾珍丨曹汛:草架源流
2009年,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尤其是中国华润雪花啤酒集团的资助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创办了《中国建筑史论汇刊》系列论文集。这套论文集继承了《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的学术精神,聚焦于中国建筑历史研究,以集刊的体例发表了一系列悉心研究所成、具有独到创新之见的学术论文,至今已出版19辑,登载论文300余篇。
十二载一纪,光阴隙驹,《中国建筑史论汇刊》逐渐发展为一个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学术品牌,被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美国国会图书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英国李约瑟研究所等世界顶级图书馆与研究机构收藏,成为“中国建筑史”高品质研究的代表。
2020年底,随着《建筑史学刊》获批创刊,因编辑工作压力增加且出版经费不支,《中国建筑史论汇刊》已难以与《建筑史学刊》并力前行。故经汇刊编辑部商定,初拟定于第20辑出版后,暂告停编。但其前已出版诸集中所荟萃国内外诸多优秀中国建筑史学者的精彩论文,仍熠熠存辉。为使之不隐于一隅,《建筑史学刊》编辑部自即日起,于本刊微信公众号陆续推送十二年来《中国建筑史论汇刊》上那些历久弥新的学术结晶,以使关注中国建筑史学术发展诸君,能够再览近十余年建筑史学新论,或亦能重温梁思成先生所提之世纪之问“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第一期)的深层意义。
草架源流
曹汛
草架一词,始见于宋代李诚的《营造法式》,《营造法式》卷五《举折》云:
举折之制先以尺为丈,以寸为尺,以分为寸,以厘为分,以毫为厘,侧画所建之屋于平正壁上,定其举之峻慢,折之圆和,然后可见屋内梁柱之高下,卯眼之远近(今俗谓之定侧样,亦曰点草架。)
《营造法式》《举折》条所说之“定侧样”,即按十分之一的比例侧画所建之屋的图样,以定举之峻慢,折之圆和。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画横剖面图,所以叫“定侧样”。“定侧样”为什么又叫“定草架”,草架一词的这个用法,有此令人费解。
徐伯安、郭黛姮《宋〈营造法式〉术语汇释》“草架”条释云:
以梁柱等组成的结构构架在施工前被称为草架。构架的断面图称为“草架侧样”。绘制断画图的工序称为“点草架”或“定侧样”。
这个解释的后面部分是要圆说《营造法式》,但法式原本是说“定侧样亦曰点草架”,还不能把“草架侧样”捏合成一词。这个解释的前一句称“以梁柱等组成的结构构架在施工前被称为草架”,更与《营造法式》之说不合,称构架“在施工前”被称为草架,尤为不妥。由于《营造法式》是遽然说起“点草架”,又交代不清,后人也就难以解释明白。
《营造法式》将“点草架”与“定侧样”并题,“定侧样”是制定横剖面图,除了要表现有平棊吊顶上面是草架梁栿这一种做法之外,还有不带平棊吊顶的彻上露明造一种做法,彻上露明造当然就不会用草架梁栿。《营造法式》上的侧样图两种都有而这里说的“定侧样点草架”显然没有包括彻上露明造。《营造法式》中没有提到像后世《园冶》所讲的那一种草架做法,实际上那种做法北宋时已有,余姚保国寺大殿即是一例。《营造法式》又曾提到“草架梁栿”,指的是草栿,平棊以上采用草架梁栿,其实就是一种草架做法。《营造法式》没有把草架当做一种名物制度来解释,今人用点草架求解草架制度,是一个误会。
《营造法式》卷二《总释》下《平棊》条载“《山海经图》作平橑,云今之平棊也。”下面是双行小注“古谓之承尘,今宫殿中其上悉用草架梁栿承屋盖之重。如攀额、樘柱、敦掭、方槫之类,及纵横固济之物,皆不施斤斧。于明栿背上架算桯方,以方椽施版,谓之平闇,以平版贴华谓之平棊,俗亦呼为平起者,语讹也。”这一段注文,前一半讲的是平棊以上的草架梁栿,后一半“于明栿背上架算桯方”以下讲的才是平棊。前一半草架梁栿交待非常明白,除梁栿以外还要有攀额、樘柱、敦掭、方槫之类,皆纵横固济,成为一种结构体系,才能上承屋盖之重。这些构件甚至皆用原材,不施斤斧。这种草架梁栿,做成结构体系,正是后世所称的草架。
草架这种结构做法,见于明确记载,今知以明末计成所著《园冶》中所载为最早。《园冶》讲的是江南园林宅第中的民间做法。《园冶》卷一第三章《屋宇》有《草架》一节,全文云:
草架乃厅堂之必用者,凡屋添卷,用天沟且费事不耐久,故以草架表里整齐,向前为厅,向后为楼,斯草架之妙用也。不可不知。
这里的“向前为厅,向后为楼”,还是有点费解。后面的附图(图1)有草架式一幅图,图上注云:“惟厅堂前添卷,须用草架,前再加之步廊,可以磨角。”这个注中的“惟厅堂前添卷,须用草架”说得十分明白。从图上看,是中厅之前加一前卷,中厅前坡用重椽,又称复水椽,构成人字坡,前添前卷,用曲椽为顶,重椽与前卷顶之上用草架构成封闭空间,使“表里整齐”。从屋内看是中高前低,能够随式而有变化。从外观上看是不设天沟,而做成两坡屋面,因此叫“表里整齐”。
图1 《园冶》卷一所绘草架式
《园冶》明白表出的这种草架做法,非常得体。《园冶》中所画屋架列式,带有草架和重椽、复水椽的,除“草架式”图上这一例以外,后面还有“九架梁五柱式”“九架梁六柱式”和“九架梁前后卷式”三例,都画得正确无误,十分明白(图2~图4)。计成是文人画士出身,半道改行为人造园叠山,他能够精通草架结构,画出准确的图示,一方面是他自己精心努力,一方面也表明这种结构在当时江南的苏州等地是非常盛行。
图2 《园冶》卷一所绘九架梁五柱式
图3 《园冶》卷一所绘九架梁六柱式
图4《园冶》卷一所绘九架梁前后卷式
《园冶》之后清末至民国年间的苏州著名建筑匠师姚承祖在所著《营造法原》中亦提到草架,流传下来的《营造法原图》上绘有“营造之中遍(扁)作厅堂之式”和“营造之中鸳鸯厅之式并称花篮厅亦称双造合脊之式”二图中所绘屋顶草架也都正确无误,并在图上标注有“草架”二字(图5,图6)。
图5 姚承祖《营造法原图》所绘“营造之中遍作厅堂之式”
图6 姚承祖《营造法原图》所绘“营造之中鸳鸯厅之式并称花篮厅亦称双造合脊之式”
苏州当地的清代园宅厅堂建筑中,采用这种草架式复合屋顶做法的,所在多有。近人张至刚增编的《营造法原》新刊本中就有苏州铁瓶巷任宅、苏州怡园雪类堂、苏州留园林泉耆硕之馆、苏州拙政园、苏州木渎严家花园等五处实测图例(图7~图11)。这些测绘图也都画得准确无误,草架的做法,交代得很明白。
图7 张至刚增编本《营造法原》所收图版二苏州铁瓶巷任宅“扁作厅抬头轩正贴式"实测图
图8 张至刚增编本《营造法原》所收图版三苏州怡园雪类堂“圆堂船篷轩正贴式”实测图
图9 张本《营造法原》所收图版四苏州留园林泉耆硕之馆“鸳鸯厅正贴式”实测图
图10 张本《营造法原》图版五苏州拙政园十八曼陀罗花馆三十六鸳鸯馆“满轩正贴式”实测图
图11 张本《营造法原》所收图版六苏州木渎严家花园“贡式花篮厅正贴式”实测图
张至刚增编本《营造法原》在第五章《厅堂总论》中不断说起草架,插图五一七画出“厅堂边贴抬头轩贴式图”一幅(图12)。插图五一八画出《园冶》所载草架式样图四幅图(图13)。四幅中之3“九界梁五柱式”少画了一根隔间柱。还有,《园冶》中所称的九架梁,在《营造法原》中用苏州地方术语应称为八界,称作“九界梁”有误。“界”是指两桁间之水平距离,官式做法称之为“步架”。九架梁上是八个步架。
图12 张本《营造法原》的《厅堂总论》所收插图五一七“厅堂边贴抬头轩贴式图”
图13 张本《营造法原》的《厅堂总论》所收插图五一八“园冶所载草架式样图”
张至刚增编此书,后附《辞解》“草架”条称“凡轩及内四界铺重椽作假屋时,介于两重屋通间之架构,内外不能见者,用以表里整齐。”“表里整齐”一句正是出自《园冶》。《厅堂总论》中所说“草架制度盛行于南方厅堂建筑,北方较为罕见,疑系明代创作,与宋法式迥异。”草架绘出图式,载在书中,图上标出“草架”二字,是始见于《园冶》,但不能据此就猜疑是“明代创作”。
新中国成立后,在上海真如镇发现真如寺正殿,天花吊顶以上采用草架,室内空间也是随形就势,做成中高前低,内槽做成人字坡,前槽后部为复斗式轩顶,和《园冶》上的示例大体正合(图14)。真如寺正殿建于元延佑七年(1320),比《园冶》成书早二百年。这是一个可喜的发现,刘敦祯先生在《真如寺正殿》一文中说,草架之制“后来北方已不使用,而现在苏、常一带,也只用于民间厅堂中,今竟于此殿发现,殊出意料之外。”
图14 上海真如寺正殿横剖面图
草架做法明代之前又见之于元代大殿,也还不能猜测是元代始创。
现存苏州玄妙观三清殿在殿堂型构架的平棊天花以上也是用的草,架不过平棊是一体齐平,而不是内高外低。平棊以上的草架仍是穿逗式结构,但是经过简化(图15)。苏州玄妙观始创于唐,宋大中祥符间改名天庆观,故疑此观之昌盛,或始于是时。建炎南渡,金人屠戮平江,观毁于兵,旋经王唤、赵岘、赵伯骕等次第修复。现存苏州玄妙观三清殿建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是著名画家赵伯骕摄郡事时又重建的。殿顶草架做法是一依原造还是赵伯骕又重建时新创, 已不可考。
图15 苏州玄妙观三清殿横剖面图
苏州玄妙观三清殿为一草架优秀实例,已被学术界所公认。傅熹年先生在所著《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和《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两书中都说到玄妙观三清殿的草架,有很好的论述。这一草架结构处理得十分简洁,省工又省料,是一个很成功的实例。山西永济永乐宫在元未建国前蒙古时即在此建宫,始建于蒙古定宗二年(1247),至中统三年建成主体部分,时间相当于南宋末年。宫自南而北依次为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四座元代建筑中三清殿为主殿,建于蒙古中统三年(1262)。纯阳殿在三清殿后,建于蒙古中统三年以前。三清殿和纯阳殿屋顶都采用草架(图16,图17)。中统三年相当于宋理宗景定三年,蒙古人还没有统一中国。
图16 山西永济永乐宫三清殿横剖面图
图17 山西永济永乐宫纯阳殿横剖面图
在永乐宫纯阳殿之后,又有河北曲阳北岳庙德宁殿,殿正身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另有周廊,规模较大。室内进深三间也是藻井以上全用草架,另立草架柱,上承草架梁,草架柱不与下面的明柱对位,草架柱和草架梁也是做得十分简洁(图18)。北岳庙德宁殿建于元至元七年。比永乐宫三清殿只晚了八年,也是相当于南宋末年的建筑。
图18 河北曲阳北岳庙宁德殿横剖面图
刘先生说草架曾见于唐、宋、辽、金建筑,但后来北方已不使用。永乐宫纯阳殿、三清殿和北岳庙德宁殿都建于宋元之际,又都在北方。永乐宫为官建,建得最晚的无极门匾额上有元代重臣参知政事商挺的衔名和少府监梓匠朱宝的名字。北岳为五岳之一,北岳庙历来由国家遣官祭祀修缮,德宁殿当然也是官建。
永乐宫纯阳殿、三清殿和北岳庙德宁殿这三个实例都是以草架代替草栿,以简化屋顶结构的成功实例。
刘先生所说草架“乃我国梁架结构古法之一”,草架“曾见于唐、宋、辽、金建筑”是泛指广义的草架,也就是把早期的草栿做法也当做草架,和后来一般所称的草架如苏州玄妙观三清殿、上海真如寺正殿等,不尽相同。
我国古代木构殿堂屋顶和楼阁的顶层,分彻上露明造和带平棊天花或藻井两种,有天花吊顶的建筑,天花以上不可见部分一律用草栿,草栿不用像明栿那样细加工,当然也不用刷饰彩画。使用草栿的实例,以著名的唐代佛光寺大殿为最早,佛光寺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据傅熹年先生《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一书中总结,称佛光寺大殿“室内外柱同高,内槽高、外槽低,铺作层明栿承天花,草栿在天花上,上承屋顶。”这一表述十分明确,天花以上的草栿部分,在傅先生画出的剖切透视表现图上已注明为“屋顶草架”。可见,傅先生已认定佛光寺大殿天花以上的草栿部分是草架(图19)。刘先生说的草架乃我国梁架结构古法之一,曾见于唐宋辽金建筑,大概也是把佛光寺大殿等这种草栿作法认作是草架结构了。
图19 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剖面图
和唐代佛光寺类似,平棊天花和藻井以上暗藏屋顶采用草栿的早期实例,又有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观音观建于辽统和二年(984),去唐代不远(图20)。
图20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剖面图
我国古代木构建筑,凡是有平棊天花或藻井天花的,平棊藻井以上皆用草栿,这是唐辽宋以来常用的标准做法,实例所见则以五台佛光寺为最早。更早的实例不存,推测至迟南北朝时候已有这种做法。但是这种封闭屋顶内使用草栿的标准做法,在唐代是否已有“草架”之称,今已不详。在宋《营造法式》中称做“草架梁栿”。“草架梁栿”即“草栿”,关于草栿,《营造法式》中倒是有明确交代,《营造法式》卷五《梁》载:
凡平棊之上须随槫栿用方木及矮柱敦掭,随宜拄摚固济,并在草袱之上
凡明梁只阁平棊,草栿在上,承屋盖之重。这一条记载,“拄摚”通行本作“枝樘”有误,故宫本作“拄摚”不误。“摚”即“撑”之别写。后面的双行小注稍有费解,正文所述则还明白,说的正是平棊之上用草栿,并在草栿之上随宜出拄撑固济。这样一种叙述,已经是一种支撑屋盖的结构做法,讲的正是草架梁栿,和后来所称的草架相近,但是仍未点出草架之名。
我注意到陈明达先生所著《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里的图二十八《殿堂双槽草架侧样》(图21),画出的图与《营造法式注释》里的《大木作制度图样三十二殿堂等八铺作副阶六铺作双槽艸架侧样》(图22)大致相同。《营造法式注释》这些图样,都是莫宗江先生当年在梁先生亲自指导下所绘。莫先生此图称“艸架侧样”,正是用《营造法式》卷五《举折》条所说的“点草架”“定侧样”,莫先生称“艸架侧样”,正是指屋架结构侧样,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这种屋架剖面图,不是指以屋顶内草架结构做法的侧样。莫先生所绘此图,平棊以上十椽栿、八椽栿、六椽栿、四椽栿皆称艸栿,也是全从《营造法式》。陈先生所绘之图,在八椽栿上另注云“平棊之上悉用草架梁栿”。“草架梁栿”这个叫法,仅见于《营造法式》卷二《总释》下《平棊》条的一段小注,称平棊“古谓之承尘,今宫殿中其上悉用草架梁栿,承屋盖之重。”“草架梁栿”即“草栿”,用草栿架构起来,上承屋盖之重的,当然就可说是草架了。陈先生的图加上这样一个注,正表明他认为这种草架梁栿就是草架。
图21 陈明达《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图二十八《殿堂双槽草架侧样一》
图22 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的《大木作制度图样三十二殿堂等八铺作副阶六铺作双槽艸架侧样》
陈先生所画的完全是北宋的法式做法,这种北宋官式做法,和唐代佛光寺大殿一样。平棊以上的封闭不可见部分,仍然和彻上露明造的殿堂做法一样,都是抬梁一直到顶上的平梁叉手。而玄妙观三清殿的铺作和平棊以上,不可见部分的内部结构,已经非常简化,因知它已是名副其实的草架。傅先生《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一书第138页所收苏州玄妙观三清殿横剖面图上明确记出是“草架”。后来的永乐宫纯阳殿、三清殿和北岳庙德宁殿,平棊藻井以上部分也都是经过简化,不再是一般叠加起来的草架梁栿,已经是另一种巧妙设计。及至到了元代中期,上海真如寺正殿,不但不可见部分更加简化,下面可见的天花顶棚也随形就式,做成前低中高,前槽是复斗轩式顶,中槽是人字坡,用复水重椽,使表里整齐,为草架之妙用,可看做是这种草架做法走向最后成熟。
像佛光寺大殿那种草栿做法,和《营造法式》中讲的“草架梁栿”是一致的,《营造法式》图中画的都是这种草架梁栿即草栿做法。与后来《园冶》所说的草架有些不同。
有一种说法认为《营造法式》为官式做法,草栿做法也属官式,而后来的草架则是民间做法。我觉得并不是这么一回事,法式原本是在民间,而后来的草架结构,如玄妙观三清殿为赵伯骕摄郡事时所建,南宋已不设将作监,建筑之事统归地方。而永乐宫纯阳殿、三清殿,北岳庙德宁殿都已是草架结构的成功事例,全都是官府主持官工所建。其实说起来那些官工,如在永乐宫无极门上书名的少府监梓匠朱宝,原本也正是民间匠工,被官府征召雇佣而来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后来的草架创自南方,我们知道,从实例遗存的情况看,南宋苏州玄妙观三清殿、元代上海真如寺正殿,都是南方产物,但是山西永济永乐宫纯阳殿、三清殿、河北曲阳北岳庙德宁殿等已经发展得很不错的草架实例,都出自北方。除去先前传统的唐宋草栿做法不算,经过简化,另成定型的草架结构,在苏州玄妙观三清殿以前,是否有过,出在什么地方,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有待今后作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在明末《园冶》一书正式著出草架做法之前,我们把目光投向宋元,找出南宋玄妙观三清殿、宋元之际永乐宫纯阳殿、三清殿和北岳庙德宁殿和后来元代的上海真如寺正殿。真如寺正殿的草架,不仅是一种结构做法,同时也造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殿堂内部的建筑样式,后来据《园冶》所载,《营造法原》图所绘,以及苏州清代园林民居中常见的厅堂实例,均大体和真如寺的做法相似。现在回过头来看,元代以后,明末以前,好像有一段缺环,未见有人说起。我这里还要再作一大段补充考述。也就是说,明初永乐年间定鼎北京以后,在明成祖朱棣生前,已经选择吉地建造了长陵,长陵祾恩殿的天花吊顶之上已是简化了的草架(图23)。后来永乐十八年(1420)所建北京紫禁城天安门城楼、午门正楼(图24)、太和殿(图25)、保和殿,顶棚部分也均是采用的草架结构。再后来嘉靖二十四年(1545)所建的太庙中殿(图26)和后殿(图27),屋顶部分天花以上也均是采用草架结构。
图23 明长陵祾恩殿剖面图
图24 北京紫禁城午门正楼剖面图
图25 北京紫禁城太和殿剖面图
图26 北京太庙中殿剖面图
图27 北京太庙后殿剖面图
永乐五年(1407)皇后徐氏薨,永乐十七年永乐帝决策在此地建陵,十四年(1416)建成享殿,永乐二十二年(1424)永乐帝薨,同年十二月合葬入长陵。据傅先生考证,祾恩殿可以被认为创建于1416年,于1427年最后形成现状。就始建之年论,尚早于明北京宫殿四年。祾恩殿屋顶天花以上已采用草架做法,梁架简化得干净利落。
天安门始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成化元年(1465)重建,清顺治八年(1651)再重建。午门亦始建于永乐十八年,嘉靖三十七年重建,清顺治四年又重建。太和殿、保和殿亦皆创建于永乐十八年,明清一再重建。清称太和殿,其前身即明代奉天殿,保和殿之前身即谨身殿。天安门和午门城楼的草架结构,大体与长陵祾恩殿的做法相似,两草架柱与殿内明柱对位。太和殿庞大雄伟,殿顶的草架稍较复杂,但也是经过简化了的,两草架柱仍与殿内明柱对位。保和殿的草架,前一根草架柱还是与殿内明柱对位,后一根草架柱则立在下面的大梁上,更是经过精心处理。
太庙中殿和后殿年代较晚,同建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两殿所设草架,草架柱子都是立在大梁之上。
这些宫廷宫殿建筑,当然要强调安全,因此常倾向于保守,屋顶草架取代层叠的抬梁,还不能简化得太厉害,但是从这几处实例来看,草架之设已尽了最大努力。天安门、午门太和殿、中和殿等,明清一再重建,清代重建大体也都保持着初创时的原状。
说起明初永乐年间之初建北京宫殿,还有一件大事不能不提。我们知道,明代最负盛名的宫廷建筑大师为蒯祥(1398—1481),原是江苏吴县香山地方的木工,能主大营缮,永乐十五年应召入京,初为“木工首”,后授营缮所承,升所副,又一再升迁,官至工部左侍郎,破格食二品俸,进而食一品俸。永乐十八年建北京宫殿,正统六年重建三大殿,均为他所营度。天安门、午门和奉天殿、谨身殿初创时候用草架结构,显然也是他出的图样设计。考虑到宋元以来的草架做法,早已在玄妙观三清殿,尤其是在永乐宫纯阳殿和三清殿,以及北岳庙等皇家工程中采用的固有传统,还不能说他这种草架做法是从苏州香山民间带过来的,只不过他当时肯定已熟知这种做法,可以驾轻就熟而已。后来《园冶》所载的园林民居厅堂草架表里如一之做法,应该是当时流行于苏州一带。计成为吴江人,吴江为苏州府属县,去苏州不远。后来姚承祖所绘及清末苏州园林住宅大量采用的草架做法,更表明是在苏州最为流行。苏州地方能造这种草架厅堂的匠工,自然也是最多的。
受宫廷建筑的影响,明代一些大型地方建筑也常采用草架,如平武报恩寺是龙武土官佥事奏请朝廷为报答皇恩而修建的,始建于正统五年(1440),完成于正统十一年。寺中主要建筑大雄宝殿、华严藏殿和万佛阁等均采用草架结构(图28~图30)。虽属地方建筑,但完全是宫式做法。
图28 四川平武报恩寺大雄宝殿剖面图
图29 四川平武报恩寺华严藏殿横剖面
图30 四川平武报恩寺万佛阁横剖面
综上考述,我国唐宋以来的草栿做法,尤其是后来宋元时候发展起来的草架结构,已经大体缕述清楚。宋元时候从草栿做法发展并创出后世的草架结构并带出一种草架样式,考证这种草架结构草架样式的源流和发展演变,是我国建筑发展史和建筑技术史、建筑艺术史上的一件大事。我一直认为,这种草架的创造和出现,表明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一个很大的进步,这一进步出现在宋元时候,也表明是在唐辽宋建筑和宋《营造法式》的根基上新开一朵奇葩,值得好好研究,不可以只把它当做是一种民间建筑或南方民间建筑的后起之秀。有天花吊顶的建筑,由草栿做法发展为草架结,构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一发展出现在宋元时候,在建筑史上更值得大书特书。建筑结构建筑做法,总要向前发展的,唐宋成熟之后,一方面是斗栱制度开始退化,另一方面是整体结构走向简洁并更加合理。传统的草栿做法,不须对屋顶内的梁架做细加工,更不用刷饰和在上面做彩画,已经是省了木工刷饰彩画工,但是并不曾省木料,层层叠架的大梁,成了一个木头垛。草架结构则将屋顶内的草栿梁架加以简化和变通,既省工更省木料。后来又随形就式,创造出中厅人字坡,用复水重椽,前轩有各种不同造型的屋顶,把建筑结构、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融为一体,元代以后,明清时候在园林和民居厅堂中大量推行采用,甚得人们的喜爱,写入《园冶》和《营造法原》之中,也算是中国建筑发展演变的一个圆满。我国木构建筑在唐宋时代已经发展到顶峰,大木结构斗栱制度开始走向衰退,明清的斗栱变成一种装饰,与唐代的斗栱雄大无法相比,但是在园林民居方面,宋元以来和明清两代还是有自己的发展,宋元时候草架成熟,明清时候在园林民居中被大量推广采用,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不仅园林民居,宋元和明代前期中期,宫廷建筑和官式建筑连奉天殿、谨身殿、天安门、午门等这些重大的皇家工程,也都采用了草架结构,更是被人们忽略而不曾为人提起的事。大体而论,典重高大的宫殿建筑多半是平基天花藻井以上采用草架,一般较小的殿堂厅堂多半取前低后高复轩藻井或复水椽以上采用草架。
在本文开头,我是从《营造法式》和《园冶》说起草架,接着全面考述宋代以来的草架结构、草架样式的源流和发展演变,并列举出一些北宋、南宋、元代和明代的实例,说到明清北京长陵和紫禁城城楼宫殿以及太庙,晚代城楼宫殿太庙等,经清代重修和重建,仍然保留着晚代的草架做法。草架结构传到明清,不但用于陵寝宫殿等皇家工程和官式建筑,更在民间普遍通行。《园冶》作者本是一位文人画士,并非建筑匠师,却也能详细论述草架,画出准确无误的屋架列式图,由此可知当时是何等盛行了。民间通行的这种草架结构草架做法,多采用于园林第宅中的厅堂,还有祠堂和会馆。大量通行的地区主要是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四川也偶有所见。过去一般多认为是盛行于江浙,现在看来,安徽也存在一些。我对江南园林多有关注,对江南民居和祠堂等没有进行过专门的研究。下面仅就浏览所知,举出所知所见的一些实例和实测剖面图,就不再一一解释,也不一一再做年代考证(图31~图47,图片从略)。热心江南民居祠堂研究的学人不少,相信很多人都会对这个课题大有兴趣。目前各种建筑史专书中关于草架的论列还是不多,弄清草架结构的源流以及在晚清住宅祠堂等厅堂建筑中的采用,再进行民居祠堂的调查测绘,就会有更多更好的发现。
本文考述草架源流,是从明代的《园冶》说起,往上推到元代、南宋和北宋。我国现存木构建筑,屋顶采用草架梁栿的实例,除了唐佛光寺大殿和辽独乐寺观音阁以外,今知以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图48)和宁波保国寺大殿为最早(图49),都是北宋初遗构,保国寺大殿更接近五代。隆兴寺摩尼殿还是在一平的平棊吊顶之上设草架梁栿,但已经过简化。保国寺大殿则是前槽设轩顶,轩顶上采用最简单的草架,内槽和后坡仍是彻上露明造,使殿内空间前后有变化,成为一种巧妙设计,创造出一种新的结构样式。后来元代的上海真如寺大殿,又在这一做法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内槽增设复水重椽,做成人字坡顶,显然是又进了一步的巧妙设计。后来据明代《园冶》所载,这和江南明清民居中常见的那种草架做法,是和真如寺大殿一脉相承的。
图48 正定隆兴寺摩尼殿次间横剖面图
图49 宁波保国寺大殿横剖图
考述到正定隆兴寺和余姚保国寺,我国建筑之采用草架梁栿和草架,从北宋初直到明清,发展脉络都已清楚。剩下的一个问题是再往前的隋唐,以及更早的魏晋南北朝,乃至秦汉和先秦,情况又是如何?这个问题非常重要,这里还要依次加以考述。
刘敦祯先生说,草架乃我国梁架结构古法,曾见于唐、宋、辽、金建筑。今从唐代说起。
我国唐代木构建筑,先后写在建筑史上,为世所公认的,仅有南禅寺正殿、佛光寺大殿,五龙庙正殿和天台庵大殿,天台庵大殿我考证为五代后唐,非李氏大唐。这四处建筑,仅有佛光寺大殿有天花吊顶,吊顶以上使用草栿,佛光寺大殿的草栿原本也可以算做是一种草架。其他三座都是彻上露明造。据我近一些年的考证,我国唐代和唐代以前的木构建筑遗存,还发现有武山拉梢寺北周明帝三年(559)摩岩遮檐,敦煌莫高窟旧定为北宋窟檐的四处,经我考证重新认定,有隋开皇、大业各一处,初唐、盛唐各一处,还有原已认定为唐末的一处窟檐残留。这些遮檐窟檐,虽是唐和唐以前的木构建筑实物遗存,年代有的比日本法隆寺还早,是世界上年代最古老的木构,都是名副其实的国宝。但她们毕竟都是遮檐窟檐建筑,没有完整的屋顶结构,更没有平棊吊顶,因此也就都没有也不可能有草架做法。
除了这几处唐和唐以前木构建筑的新发现以外,我前些年还调查发现了几处唐代木构建筑遗址。长清灵岩寺鲁班殿建于唐初贞观年间,下层为石结构,上层为三开间木构小殿,仅存基址和八根石柱,屋顶结构不详。长清灵岩寺般舟殿亦建于唐贞观年间,仅存一石造须弥座和东西双阶,推测是面阔五间,型制略如大雁塔门楣石刻,屋顶结构亦不详,推测是有平棊吊顶,平棊以上为草架梁栿。又有福建连江宝林寺大殿,建于唐大中六年(852)。现存14根石柱,排成一个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两山用四柱显三间的小殿,内外柱同高,柱顶凿有卯口。应该是一处殿堂式结构,是六架椽屋乳栿对四椽栿用三柱的通常做法。这种小殿体量不大,可能会用彻上露明造。但是考虑到是全用石柱,上边斗栱及屋顶皆为木构,两中柱石柱之上交接木构,不好处理,采用一平的平棊天花则天花以上空间白白浪费,以下的空间又显得压抑矮小,合理的推测是采用草架结构,做成前轩低后堂高,前轩和后堂藻井天花以上采用草架。可惜实物不存,推测很可能是采用草架,也很容易能做出一个复原设计,但是终究还不能坐实成定论。
我国唐以前的木构建筑和木构建址的遗存情况如此,不足以深论唐代木构建筑之草架做法。但是日本现存相当于我国隋唐时期的飞鸟时代和奈良时代的木构殿堂及木塔,现存还有二十五六处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法隆寺金堂、法隆寺五重塔、法起寺三重塔、药师寺东塔,还有唐招提寺大殿等,都是屋顶结构采用草架做法的实例,极可供我们研究的借鉴。
公元6世纪后半期,随着佛教传入日本,中国形式的佛寺和造寺工匠随即传人。公元592年日本始建最早的佛寺法兴寺,又名飞鸟寺。中国南朝风格的木构建筑经百济传入后,使日本建筑产生了巨大的转变,日本史称这一时期为飞鸟时代。日本现存具有飞鸟时代风格的建筑遗物有奈良法隆寺金堂、五重塔和法起寺塔。
法隆寺为公元607年(日本推古天皇十五年,隋大业三年)日本圣德太子创建,公元670年灾,“一屋无余。”公元680年以后在原址西北方再建,约公元710年完成。尽管是重建,日本学术界公认其风格仍属飞鸟时代。
法隆寺金堂即佛殿,为全木构建筑,两层。下层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分内外槽,外槽为迴廊,内槽供佛像。上层开间面阔俱减去一间,上下层柱不对位。下层内槽设折上组入式天井,上层无楼板,不能登临。下层天井以上一直到屋顶全是草架结构(图50)。金堂的建筑造型有些特别,外观看起来像是二层楼阁,上层为九脊顶不能登临,但是仍设有窗户和栏杆。法隆寺金塔屋顶全用草架结构,是日本殿堂使用草架制度最早的遗物,上面的草架梁日本称做野梁(のはり)。法隆寺重建的年代相当于我国唐初,传承的却是日本飞鸟时代即我国南朝的建筑样式。
图50 日本奈良法隆寺金堂梁行断面图
法隆寺五重塔亦是全木构建筑,平面正方形,高五层,内设中心塔柱,一直伸出到五层塔顶以上,外表装饰有相轮,顶上为水烟。和金堂一样,也是天井以上不能登临,不设楼板,仅一层可以登临,内设须弥坛和四天柱。天井以上全用草架结构(图51)。此塔为670年法隆寺火灾后重建,十年前对五重塔中心塔柱进行C14和树木年轮检测,确定中心塔柱的采伐年为公元594年,比法隆寺初建年代还早。进一步证明五重塔是灾后重建,并且用的是某一废寺的旧塔心柱。据我考证应是奈良桔寺废灭后的遗物,和玉虫厨子等一起传来法隆寺。这种带中心塔柱的木塔,原是我国南朝式样,经百济传人日本。在朝鲜半岛上发现过这一类的塔心柱。我国文献《宋高僧传》卷十九记载,成都郫县法定寺在唐贞观年间有僧汎爱建其浮屠,天宝时塔为霆震,“拔其塔心柱出外”,后来一日迅雷烈风,还同前震,乃龙神送旧柱,安置如故。当其易柱,“有四神人以身扶翼,立与塔济。”后面的记载传成神话,实际上是寺僧惟忠将其修复,四神人扶翼正是指的四天柱。可见法定寺此木塔,与法隆寺五重塔的结构做法非常相似。法定寺塔的初建比法隆寺五重塔的初建稍晚,比重建又早50年。和奈良法隆寺塔一样,成都郫县法定寺塔传承的也是南朝样式。
图51 奈良法隆寺五重塔剖面图
法起寺三重塔也属飞鸟式, 始建于685年(日本白凤十三年,武周垂拱元年), 建成于706年(唐神龙二年),建筑结构和样式与法隆寺塔大同小异,也是设中心塔柱,一层以上不能登临,全用草架结构(图52)。
图52 奈良法起寺三重塔剖面图
药师寺东塔为奈良时代前期的代表性遗物,是日本学界公认的受中国初唐风格影响的建筑。公元682年(日本白凤十年,唐永淳元年)始建于藤原京,后迁于奈良平城京。730年(唐开元十八年)依原式重建。东塔平面亦正方形,设中心塔柱,高三层每层都有副阶,形成重檐,上下共六层屋檐。一层天井以上不能登临,仍是草架结构(图53)。
图53 奈良药师寺东塔剖面图
元兴寺极乐坊五重小塔(图54)和室生寺五重塔(图55)都是奈良后期的建筑,样式做法和结构大体与法隆寺五重塔相似,仅是一层没有副阶。
图54 奈良元兴寺极乐坊五重小塔立面剖面
图55 奈良室生寺五重塔立面剖面图
日本飞鸟时代和奈良时代所建木构塔殿,据统计有25处之多。傅熹年先生曾赴日本考察,有研究专文。这25处建筑之中有唐招提寺金堂,是唯一保存下来的奈良时代佛殿。唐招提寺为公元769年(日本天平宝字三年,唐乾元二年)鉴真和尚东渡所建。金堂为其主殿,具体建年不详,近年日本学术界倾向于认为是建于奈良时代末的宝龟年间(770一780年,唐大历五年至建中元年)。招提寺金堂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庞殿顶,属殿堂型金厢斗底槽构架。它的规模和构架和佛光寺大殿颇为相似。但是天井以上不是用的草栿结构,而是用的草架结构(图56)。现存唐招提寺金堂的上部梁架,据说后世重修过。虽经重修,当初金堂屋顶内采用草架结构,后世重修不会有更大的改变。鉴真和尚是从江浙地区乘船渡日的,那些地方正是先前和后来盛行草架结构的地区。
图56 奈良唐招提寺金堂横剖面图
日本飞鸟时代和奈良时代的木构建筑,屋顶采用草架的,我们举出多层木塔和单层大殿两种类型,法隆寺金堂外观像是二层,实际上是假二层,近似于重檐屋顶。以法隆寺塔为代表的这种木塔型制,盛行于我国南北朝时期,南朝大盛,唐朝初年仍有建造。这种塔的外观造型,很有像东汉墓中不断发现的陶楼模型,那种多层陶楼,只差没有承露金盘和刹顶,身段结构都和后世的木塔相像,这就不免叫人联想到后汉三国的笮融大起浮图祠,是上累金盘下为重楼。总而言之这是一种古老的木塔做法。至迟在隋初时候,我国多已采用不设塔心柱的空筒式结构,每层设中心塔室,各层都可以登临。如著名的大兴城大庄严寺塔、大总持寺塔,就都是这样。仁寿年间全国各州普建舍利塔,用统一塔样,也是这种型制。法隆寺五重塔等仍用中心塔柱,是传承的南朝旧样,不是当时隋朝木塔的新样式。法隆寺木塔等用草架结构,正表示那是一种梁架结构的古法,不但隋唐时有之,至少还可以上溯到南北朝时期。
日本单层木构殿堂使用草架结构的实物有法隆寺金堂和唐招提寺金堂。唐招提寺金堂的规模和构架与佛光寺大殿颇为近似。佛光寺大殿屋顶用草栿,唐招提寺金堂屋顶用草架,传的是唐代草架制度,它的渊源也应该比唐还早。法隆寺金堂的造型意匠有些特别,我国隋唐以前成型的木构殿已无存者,这种假二层的做法好像有点突如其来,但是我注意到佛光寺祖师塔也是假二层,上层虽做成空心,也只是为减轻自重,不能登临。祖师塔虽然是六边形,平面不是正方形,但是整个造型还是和法隆寺金堂很为相像。据我近年考证,佛光寺祖师塔建于东魏末北齐初,是为净土宗开山祖师昙鸾大师所建,佛光寺是昙鸾早年出家所创。最近我又发现山西繁峙秘魔岩秘密寺所谓木杈和尚墓塔,也是六边形假二层,上层不能登临,和佛光寺祖师塔的做法完全相同。一层塔檐也和佛光寺祖师塔一样用莲瓣叠涩。此塔旧定为唐木杈和尚墓塔,据我考证实为北齐初建秘密寺之祖师墓塔。这样看来,像法隆寺金堂那样的木构殿堂,在南北朝时期一定也是有过,并影响到当时的假二层砖塔。那种假二层上层为草架的木构建筑做法传入日本,才有了法隆寺金堂的样式。总而言之是,日本法隆寺金堂和五重木塔,传承的是我国南北朝特别是南朝的样式,不是日本人的开新所创。金堂和木塔的屋顶都用草架,更是传承的我国梁架古法。我国在南北朝时期,已经有非常成熟的草架做法,至此也可以论定无疑。
我国传统木构建筑抬梁式和穿逗式坡屋顶而有平棊吊顶的,平棊以上都是采用草架梁栿,后来演进又有种种变化发展。我在本文开头曾引及《营造法式》卷二《总释》下《平棊》条称“《史记》汉武建章阁平机中有驺牙出焉”,“《山海经图》作平橑,云今之平棊也”。晋郭璞有《山海经图赞》,《晋书》卷二十九“武帝咸宁中司徒府有二大蛇,长十许丈,居厅事平橑上。”《搜神记》卷十九载此事同。《营造法式》卷八《平棊》“其名有三,一曰平机,二曰平橑,三曰平棊。”草架梁栿,正是与平机、平橑、平棊同步出现,秦汉魏晋时多有采用,再往前看,春秋战国时早已有之,因此才称做结构古法。
从草架梁栿生发出来的草架结构,有多种做法,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归纳起来至少有七八种之多。《营造法式》只讲到抬梁式建筑平棊吊顶以上采用草架梁栿。《营造法式》没有讲到穿斗式建筑,穿斗建筑平棊吊顶以上当然也要草做和简化。草架不仅仅是一种结构古法,一直还是主流。草架结构的做法及其演变发展,在建筑史、建筑技术史上非常重要,前此未见有人专门说起,这里是第一次做系统考述,独抒己见,希望能引起更多的关注。
作者简介
公众号图文有删节,完整阅读请参见《中国建筑史论汇刊》第七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标准引文格式如下,欢迎参考引用:
曹汛. 草架源流[M]//王贵祥,贺从容.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第7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3-35.
建筑史学刊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History
建筑史领域专业学术期刊
欢迎扫码订阅
2021年第1期已开启预售
扫码进入官方微店即可订购
邮发代号:82-350
ISSN 2096-9368 CN 10-1717/TU
投稿邮箱:
jzsxkbjb@mailoa.tsinghua.edu.cn
网址:archhistory-journal.com